大名鼎鼎的「三伏天」后天就到了,7月17日是今年「入伏」的日子。
中医有「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说法。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药物最容易通达全身,寒气最容易排出体外,所以趁着炎热的夏季治疗冬病,效果事半功倍。
冬病:冬天易发的疾患
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都是冬天常见的疾患。「冬病」的人通常体质偏虚偏寒,比如阳虚、气虚、血瘀体质。这样的人往往有面色苍白、气短无力、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表现。
夏治:借助太阳的力量
冬病的人本就体质虚寒,到了冷飕飕的冬天,身体的寒气只会雪上加霜。而盛夏时节,天地暑热蒸腾,身体阳气在表,体内深藏的寒邪最容易被驱赶出来,故「冬病」最宜「夏治」。
三伏:阳气最盛的时期
常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全年阳气最盛的时期,此时借助天地的力量排出体内寒气效果最好。尤其对肺部寒症效果更佳,因伏日是庚日,庚日五行属金,与肺相配。
所以三伏贴也讲究日子,如果冬季容易感冒、有过敏鼻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问题,最好是伏日当天贴敷。如果是消化系统或关节问题的寒症,则不必拘泥于日子,听医生安排就好。
伏贴:三伏天灸的讲究
养生重在未雨绸缪,三伏贴正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养生法。只需在伏日按时贴敷,不影响工作生活,就能改善冬季的健康烦恼。
在某宝能买到三伏贴,但因传统制法的三伏贴有白芥子、细辛等刺激性中药,不宜自行操作,且取穴也是难点。医院、中医馆预约贴敷。社区卫生站使用的也是统一制作的三伏贴,也可前往咨询贴敷。
贴敷时间
初伏(7月17~26日):最佳贴敷时间为7月17、18、19
中伏(7月27日~8月5日):最佳贴敷时间为7月27、28、29日
润中伏(8月6日~15日):最佳贴敷时间为8月6、7、8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最佳贴敷时间为8月16、17、18日
适宜人群
1、呼吸疾病:体虚感冒、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
2、胃肠疾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引起的胃胀、胃酸、胃痛等,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
3、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产后头痛、产后风等寒症。
4、儿科疾病:遗尿、厌食等(虚寒性)。
5、骨科疾病: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颈腰椎病、软组织劳损。
6、其他疾病:四肢寒凉怕冷,免疫低下。
禁忌人群
1、孕妇
2、糖尿病患者
3、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的人
4、皮肤有破损者
5、疾病发作期(如发烧等)病人
6、1岁以下的儿童
更多详情,请务必于贴敷前咨询医护人员。
注意事项
1、一般成人的贴敷时间为2~4小时,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适当调整。若去除贴药后如局部出现水泡乃正常现象,若局部反应严重者,医院处理。
2、贴敷期间,要饮食清淡,少食生冷、油腻及过咸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贴敷的当天不宜进食海鲜、鱼虾、羊肉、蘑菇等发物,其他饮食可与平时一样。
3、三伏贴不可自己随意贴敷。由于每个人的病症不一,取穴不同,取穴准确性非常重要,应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
4、阴虚燥热者慎贴。
消暑:生津祛热避寒凉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都浮在体表,五脏六腑相对空虚,饮食一定要照顾好脾胃。空调、冷饮消暑都不靠谱,真正的消暑是让暑热能由内而外的散发出去。
宜 面食养心、酸梅止渴
《荆楚记》记载:「伏日,宜作汤饼食之,名为辟恶。」三伏天最适合多吃面,面食性微温,而且养心气,正应对腹内阳气空虚的现状。
这个时节,酸梅汤也是一大好物。除热送凉,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可瞬间收敛暑气,让人安静下来。从端午到中元节的这段时间,常备着酸梅汤,特别适合阴虚、湿热这种热性体质的人。
忌 羊肉韭菜、冰饮冷食
《千金方》曰:「勿食韭,令人目昏。勿食羊肉,伤人神气。勿食野鸭鹭鸟,勿食雁,勿食茱萸,勿食脾。乃是季月,土旺在脾故也,俱亦戒之。」其他都比较少见,要注意的是忌吃韭菜、羊肉。
冰饮冷食很爽,但也很伤,会让寒气直入体内。本就是排寒的好时节却亲手把寒气送到身体里,简直自残啊……其实喝常温的凉白开就好,朴素而养身。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医院贴三伏贴的话,买过艾绒坐垫、腰带的都拿出来用吧,家里有艾条灸盒的也别忘了做做艾,正是温阳驱寒效果最好的时候。
南怀瑾肚脐贴特别适合脾胃虚寒的人,头伏、二伏、三伏的当天,都不要错过用肚脐贴调养的时机。但如果是湿热的南方或是正在上火中的话,要注意别对自己太狠,艾灸、肚脐贴、三伏贴一股脑的上,很容易冒痘、咽痛。
另外还有生津消暑的酸梅汤、清热祛湿的四豆饮,都备好了。
三伏暑热,冬病夏治
¥8.8起
艾条、灸盒
南怀瑾肚脐贴
艾绒披肩、腰带、坐垫
酸梅汤、祛湿四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