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反复发作,会成为胃癌吗

文章来源:胃溃疡伴出血   发布时间:2021-8-26 10:56:36   点击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网站 http://m.39.net/pf/bdfyy/bdfjc/

得了胃病想要治愈,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因此很多人都会担心,胃病反复发作时间长了,会变成癌症吗?

其实,胃病与胃癌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性,即使胃病反复发作,也不一定会发展为癌症,但有特定症状的胃病患者,就需要警惕胃癌的发生了,因此大家要对胃癌的形成和病征有所了解,及时发展癌症的蛛丝马迹,及早治疗。

胃癌的概念

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

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

胃癌的病因

01

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0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03

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04

遗传和基因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胃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肿瘤的生长,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但均缺乏特异性。

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

当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肿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现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续性疼痛;如肿瘤溃疡穿孔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甚至腹膜刺激征象;肿瘤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或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远处淋巴结转移时,可在左锁骨上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晚期胃癌患者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胃癌的诊断

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符合胃癌特点,且X线气钡双重造影或内镜发现占位性病变,即可临床诊断胃癌,但最终确诊胃癌还须根据活组织检查或细胞学检查结果。凡有下列情况者,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

1.胃溃疡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

2.40岁以后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并伴有明显食欲缺乏和消瘦者;

3.年龄40岁以上,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不典型增生,近期症状加重者;

4.既往有慢性胃病史,大便潜血检查,发现便潜血阳性,持续2周以上者;

5.胃息肉大于2cm者。

胃癌的日常预防

1.改变饮食结构,多食蔬菜、水果,豆类食物和牛奶,鲜鱼、肉、蛋。适量增加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喝绿茶。

2.改变不良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时;进食不宜过快、过烫、过硬;少食熏腌食品,避免高盐饮食。

3.少饮烈性酒,不吸烟。

4.做好粮食的防霉去霉工作,保护食用水的卫生。

5.积极治疗胃溃疡、慢性胃炎,治疗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

6.对高发区及高危人群进行胃癌的普查。

日常生活中,及时的预防胃癌的发生很重要,不要等到胃癌来袭,才后悔莫及。

医院

胃肠、肛肠疾病久拖不医,易引起多种并发症,一定要引起重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饮食。一旦有症状存在,务必定期进行胃肠、肛肠疾病筛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医院

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jmm.com/zyzz/1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