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消化性溃疡药

文章来源:胃溃疡伴出血   发布时间:2018-10-24 14:10:35   点击数:
 抗溃疡治疗一方面是抗酸治疗削弱攻击因子,另一方面是给与胃黏膜保护剂增强保护因子。

近年来的研究证实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也很大,所以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也是抗溃疡治疗的一个重要措施,

一、抗胃酸的药物

(一)碱性抗酸药

常用的碱性抗酸药如下:

碳酸氢钠

碳酸氢钠是一种弱酸盐,俗称小苏打,易溶于水。口服后与盐酸起中和反应,产生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胃内发挥中和胃酸作用的时间较短,若要保持较高的胃液pH值,必须反复多次服用,使患者感到很不方便。1g碳酸氢钠含有相当于0.7g食盐的钠,如果大剂量反复服用,容易引起钠潴留和碱中毒,因此,此药不宜长期服用,特别是心、肾功能减退者更须谨慎。

碳酸钙

碳酸钙的抗酸效果与碳酸氢钠相似,也是一种中和作用较强而快的抗酸剂。服用碳酸钙过量可以引起高血钙症,有肾功能障碍者对此更须警惕。已知钙离子具有刺激G细胞分泌胃泌素的作用。口服碳酸钙后,因血钙增高而使胃泌素分泌量增多,后者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因此,口服碳酸钙有引起胃酸分泌的反跳现象,目前临床上已不用此药。

氢氧化铝

复方氢氧化铝片(胃舒平)及氢氧化铝凝胶是一种弱碱,其中和胃酸的作用并不太强。氢氧化铝不溶于水,所以口服后容易引起便秘。

氢氧化镁

氢氧化镁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性胃液中。其中和胃酸的作用比氢氧化铝强,有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口服过量的氢氧化镁时,须警惕高血镁症的危险性。

用抗酸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历史悠久,目前虽已有多种新的能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由于碱性抗酸药具有迅速中和胃酸而发挥明显的止痛效应,并且价格便宜,所以仍常为临床医师所常用,作为抗溃疡病治疗的辅助药物。各种碱性抗酸药的主要作用机理药理是中和胃酸和削弱胃蛋白酶的活性,口服适当剂量的抗酸剂后,胃液的pH增高。当胃液pH上升到3.5~4时,胃液内的胃蛋白酶的活性随之降低,从而降低胃蛋白酶分解胃壁蛋白的能力。胃液酸度降低后,进入十二指肠的胃液更易被碱性的十二指肠液所中和,故本类药物可以减弱或解除胃酸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面的腐蚀和刺激作用,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

(二)抑制胃酸药

1、H2受体阻断剂

本类药物竞争性拮抗H2受体,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M胆碱受体激动剂所引起的胃酸分泌。能明显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和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夜间胃酸分泌。

常用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沙替丁、罗沙替丁。

H2受体阻断剂治疗溃疡病的用法:传统用法主张为每天分次口服,如西咪替丁mg,白天早、中、晚各1次,夜间睡前再服mg;雷尼替丁mg,早、晚各1次;法莫替丁20mg,早、晚各1次。近年来,临床主张睡前只服1次,剂量:西咪替丁mg,雷尼替丁mg,法莫替丁40mg,尼沙替丁40mg。因为人昼夜间的胃酸排出量有较大的波动,一般上午5~11时最低,午夜最高。夜间胃酸分泌过多可能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重要意义,如果将患者的夜间胃酸给予有效的抑制,则能更好地达到促使溃疡愈合的效应,而且给患者带来较大的方便。

2、质子泵抑制剂

本类药物经吸收入血液后分布到壁细胞内的分泌小管,在酸性条件下,转变成活化体,作用于H+-K+-ATP酶,使此酶失去活性,导致壁细胞内的H+不能转移到胃腔中,使胃液内的pH显著升高,从而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作用时间比较长,是当前抑酸作用最强的新颖抑酸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质子泵抑制剂约五种: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

1

奥美拉唑:

奥美拉唑治疗溃疡病的常用剂量为20mg,每天1次。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一般为4~6周,胃溃疡的疗程为6~8周。奥美拉唑短期治疗中无明显副作用。由于此药对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很强,长期服用时,使患者持续处于低胃酸状态,对于这类患者应长期观察,定期复查胃镜。奥美拉唑对肝细胞微粒体的P氧化酶有抑制作用,因此,可以干扰苯妥英钠、华法林、氯氮、茶碱等药物在肝内的代谢,延长在体内的潴留时间。

2

兰索拉唑:

兰索拉唑的药理作用与奥美拉唑基本相同。常用剂量为30mg,每天1次。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疗程一般为4~6周,胃溃疡的疗程为6~8周。根据现有的资料,短期服用兰索拉唑后的不良反应少,主要有:头痛、腹泻、便秘、恶心、呕吐、头晕等。

质子泵抑制剂是目前最强而且时间长的抑酸药物。口服奥美拉唑20mg,连续7天后,基础胃酸排出量和最大胃酸排出量分别被抑制83.6%和83.6%,基础胃液pH由服药前的平均1.4上升到6.3。奥美拉唑与食物同时服用时,此药被吸收的速度明显减慢,因此,奥美拉唑宜空腹时服用。其它四种质子泵抑制剂均有上述情况。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按其作用机理分为:?H2受体阻断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其他抑制胃酸药物。本类药物作用于胃壁细胞,直接抑制胃酸的分泌,特别是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强而时间长,疗效显著,对胃溃疡的治疗起到了革命性划时代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当前溃疡病治疗的主导药物。

二、胃黏膜保护药

1、铋剂

包括枸橼酸铋钾和胶体果胶铋。胶体果胶铋胶囊和枸橼酸铋钾胶囊的治疗域相似,中和胃酸作用很弱,除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直接杀灭作用外,还能降低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作用。铋剂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增强黏膜防御各种侵袭因素的作用:增强黏液屏障、渗透屏障作用、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刺激重碳酸氢盐和对表皮生长因子的促进作用等。用法用量:枸橼酸铋钾,每次mg(相当于铋mg),qid、于三餐前以及晚餐后2小时口服;胶体果胶铋,每次3粒(相当于铋mg),qid、餐前半小时与睡前服用。铋剂需注意:①服药前后半小时须禁食,不得饮用牛奶、含乙醇或含碳酸的饮料及服用其它药物。②本药不宜大剂量长期服用,长期用药者,应注意是否有铋的蓄积。③不得同时服用两种含铋制剂。④服药期间大便可呈无光泽的黑褐色,但无其他不适,当属正常反应,停药后1—2天内粪便色泽转为正常。不良反应有恶心、便秘等胃肠道反应。

2、米索前列醇

米索前列醇与前列腺素类似,具有抑制胃酸分泌、细胞保护作用,主要与增加黏液和HCO3-分泌有关,此外与增加黏膜血流量,对膜结构的稳定作用,促进上皮修复等作用也可能有关。用法用量:每次0.2mg,qid,(餐前和睡前);4~8周为一疗程;预防NSAIDs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每次0.2mg,每日2~4次,口服。青光眼、哮喘及过敏体质等禁用;对前列腺素过敏者禁用;心、肝、肾疾病患者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禁用。有脑血管或冠状动脉疾患者禁用。该药不良反应是腹泻和腹绞痛。

3、铝碳酸镁

作用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中和胃酸、吸附胆汁,清除幽门螺杆菌毒素等作用,削弱有害因子对胃黏膜的侵袭;另一方面,药物覆盖保护创面,并促进修复防御因子的分泌,增强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加速上皮修复和新生血管生成,最终达到恢复胃黏膜防御平衡,提高溃疡愈合质量的目的。用法:每次1.0g,tid,症状缓解后至少维持4周。注意:①严重心肾功能不全者、胃肠道蠕动功能不良者、高镁高钙血症等慎用本药。?长期用药者应定期检测血铝浓度。不良反应:少且轻微,口渴、食欲缺乏、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呕吐、大便次数增多或糊状便、腹泻;长期服用可能出现内分泌/代谢、血清电解质变化。

4、硫糖铝

作用机制是通过覆盖于溃疡或糜烂面形成保护性屏障,吸附胃蛋白酶和胆汁酸,促进胃黏液和重碳酸盐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和促使前列腺素的合成等作用,从而促进溃疡愈合。用法:每次1g,qid,口服;或每次2g,bid,口服,1~2周内症状可缓解,应连须治疗4~8周。注意:①用药前应先排除胃恶性肿瘤。②应空腹服药,餐前1小时和睡前服用效果最好,嚼碎或研成粉末可发挥最大效应。?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性佝偻病、低磷血症者,不宜长期服用本药。不良反应:嗜睡、眩晕、头昏或头痛、口干、便秘、恶心、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

胃黏膜保护药是通过增强黏膜屏障、增加胃黏膜血流、黏膜细胞的整复和更新、促进前列腺素(PGs)和表皮生长因子(EGF)合成以及胃黏膜的其它防御因子包括氧自由基清除系统等,从多方面作用加强黏膜的修复、促进溃疡愈合。

三、抗幽门螺杆菌药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的溃疡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的病人,所以对伴有此菌感染的溃疡病患者,加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将幽门螺旋杆菌根治之,是抗溃疡治疗的重要措施。常用抗菌药物有: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及左氧氟沙星。

目前常用的根除方案有PPI+铋剂+抗菌药物或PPI+抗菌药物,具体方案如下:

传统铋剂四联疗法

①PPI+铋剂+甲硝唑+四环素;②不包含铋剂的四联疗法:A伴随疗法,PPI+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B序贯疗法,PPI+阿莫西林,序贯到PPI+甲硝唑+克拉霉素.

三联疗法

?①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②PPI+甲硝唑+克拉霉素;?PPI+阿莫西林+甲硝唑,以及包含喹诺酮的方案PPI+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









































常见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个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wjmm.com/hbzl/10683.html